《礼记•学记》漫谈5
作者&投稿:陈没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术:是“遂”(suì)字之误。据《周礼》,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遂。
②离经辨志: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
③蛾(yǐ蚁)子时术之:古时候“蛾”与“蚁”是同一个字,都念yǐ。“蛾子时术之”意思是,蚂蚁虽然个头很小,但是时时练习衔泥,也能堆成大土堆。这是一句古话,所以说“记曰”。“术”是练习的意思。
解读:
家,党,术(suì遂)是上古时期的社会结构,跟现在村镇县是一个道理。塾、庠、序,学都是学校的别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意思是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一年视离经辨志。第一年考察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也就是看学生的根性和志向,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比较好。现代社会教育的选择已经很多了,只是在很多家长眼里,上大学仍然是正统。
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做事,是否有团队精神。
“敬”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很有讲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敬是一种态度,恭是一种行为。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顺”这件事儿,要发自内心,态度要好,不是给点儿生活费,请个保姆就算孝顺了。
敬业就是认真做事,乐群就是有团队精神。
道家谈到修身的时候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谈到修身的时候讲“戒定慧”。宋明理学家也想弄出一个心法口诀来,于是创造了“主敬存诚”,从而把“敬”的内涵进一步抬升了,
具体到修身实践,朱熹说,“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戒慎恐惧”是《中庸》的提法,《中庸》里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领导没领导一个样,有人看见没人看见一个样,做事纯粹出乎我的本心,没有丝毫厉害考量,这才叫做”敬“。
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
这是《学记》里第一次出现”习“字。汉字“习”也是会意字,描画了鸟儿振翅练习飞行的样子。
“习”就是强调实践,就是从知到行。《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走完了整个流程才是完整的学习。
亲师,到底谁是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与不善都是我的老师。
老子也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
可见,永远做一个小学生,是学习者应有的态度。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第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两方面做好了可以称之为小成。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看看你都和什么人交往就知道了。网络上有句话,你的身价,是你经常交往的朋友的平均值。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直是正直;谅是诚信;便辟是善于迎合他人;便佞是花言巧语。
顺便说一下朋与友的区别。看一下文字的演变就知道了。
友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样子,暗示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朋是两串钱连在一起,《诗经》里有一句,“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朋友交往总是要用到钱的,后来引申为朋友。
《说文解字》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立场一致为朋(背后是有共同利益),志向相同为友。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认知的过程就是分别归类的过程。知道此物不同于彼物,此类不同于彼类,背后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运算。知道了区别也就知道了关联,定义了名字概念,然后才可以运算推理。知类且通达,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强立而不反”就是“择善固执”的意思,这个时候脚跟站得很稳了,即便遇到困难也不会困惑,不会退转,不会违背原则。反兼有两义,一是退转(返),二是违反。
大成是古代音乐术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以钟(金)声起音,以磬(玉)声收尾。所以孟子赞叹孔子时说,“ 孔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但是这里的大成显然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
达到大成以后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之道”了。
古人把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学其小者谓之小学,学其大者谓之大学。按照朱熹的说法,小学的教学重心是“学其事”,内容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的教学重心是“明其理”,大学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目的是教育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化民易俗”显然是大学的教育范畴。
蛾子时术之。“学其事”与“明其理”是无法分作两截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学习其实并无小大之分,就好比小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土堆。
《学记》里所提到的教育方法与次第,也可以用到企业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上面。
新员工入职,也要有个”离经辩志“的过程。离经就是考察专业知识,了解他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辩志一方面是观察他是否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观察他的兴趣所在,人只有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离经辩志“以后再正式安排相应的岗位。管培生就是这样的实践。
敬业乐群,就是看他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以及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
”博习“提醒我们轮岗的重要性。人老是呆在同一个岗位会腻烦的,腻烦了就会变成老油条。为了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让他轮岗。轮岗也有利于培养大局观,促进跨部门合作。
”亲师取友“提醒我们工作场合师友的重要性。盖勒普员工敬业度调查里有12个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是,“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这一条体现了导师的作用。第10个问题是,“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这一条体现了朋友的作用。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那就是领导者了,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够化民成俗,也就是做好我们前面说过的两件事:支持员工成长和企业文化建设。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出自语出《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如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嘉肴:美味食物。 旨:...
要两遍美文推荐 内容是 文言文
1、《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以下 2、《礼记•大学》: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足矣 以上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颇深 4、《庄子•逍遥游》(内篇),...
《礼记•学记》漫谈6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皮弁(biàn):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皮弁就是皮帽子,这里代指礼服。 ②祭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类。 ③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 ④肄(yì):学习。肄业就是还在学习,尚未毕业。 ⑤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
教学相长的三层含义是什么?
教学相长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老师。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职责 1、热爱教育,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学校利益。2、...
...论语》、《周易》等文本中相同的思想内容?《礼记
答:关于《大学》的: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关于《论语》的:性相近,什么相远。(如果这里用原文,百度不让提交的,这个你懂的,:)关于《周易》的: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二、《礼记•学记》里有这么一段: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过有学。比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君子之教何意?
“君子之教喻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为高明的教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教育学生,其具体内容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它是班主任教育转化学生的有效策略。 即要求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自艺学笠走;是荒勉、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走。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
塾庠序指的是国学还是乡学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一般称私塾。西周时设置于地方的初级学校,《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汉郑玄注:“古云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唐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
礼记的作者是谁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
冉有对曰:“臣闻之,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 ...
冉有回答说:臣听人说,虽然有质地优良的美玉,可是不经过精心雕琢,终究不能成为华贵的器物;对于人而言,虽然有通达、灵透的资质,若是不悉心学习研究,以求上进,那么是无法成为君子人物的。这段话讲的是鲁哀公问冉有,关于人的资质对成为君子会不会有影响。冉有借喻精美玉器的制作过程,来表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