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请问古代的帝王的自称“孤王”、“孤”、“寡人”、“朕”有什么...

都是一国之君的称谓,孤人、寡人、朕的区别是啥?

作者&投稿:沈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本义不同。

1)孤的说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诸侯们自嘲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样。

2)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3)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二、出现的年代不尽相同。

1)孤在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2)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3)“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三、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

1)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称“朕”。

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孤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



孤人是东周以前王的自称,东周后,天子脚下的那些诸侯和王自称寡人,秦始皇统一后就自称朕,历代帝王自称朕。孤、寡都可以看出“只有一个”,说明那些王的骄傲自大,认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这样高贵。朕在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自称,秦始皇为了突现高贵,把朕作为自己一个人的自称,其他人不得自称朕。
“孤”、"寡人"都不是皇帝的称号,而是“王”的称号。 就比如秦始皇称“皇帝”前,统一六国前。所有的秦朝前任国君只能称为“王” 在古代“孤”、"寡"、“朕”都是,和今天的“我”一样都是第一人称的代词。老百姓也可以用的。 但进入封建社会,就产生了“人治”社会,就会有特权现象,国君为区分自己是授于天命,与众不同就将“孤”、"寡"划入了自己的第一人称的代词,并出台相关法规就禁止民间使用了。出现在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而“朕”呢。出现在秦始皇“皇帝”之后秦始皇自己定制的。因为当时秦始皇已经做了皇帝,自然就不能用先辈秦王留下来的用于王用的“孤”、"寡"的第二人称代词咯。所以在称帝后,自然要选定第二人称代词。已区别自己是授于天命,与众不同。就选用了“朕”。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至清朝灭亡。
(一)孤。《说文解字》(下简曰《说文》)云:“无父也。’段玉裁注(下简曰段注)云:“孟子曰:幼而无父曰孤。引申之,凡单独皆曰孤。孤则不相酬应,故背恩者曰孤负。孤则人轻贱之,故郑注仪礼曰:不以己尊孤人也。”没有父亲的孩童叫孤,故今有孤儿之称,是为本义。引申为背恩者曰孤负,今作辜负。《康熙字典》孤,“负也。李陵答苏武书: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毛曰:凡孤负之孤当作孤,俗作辜非。”孤负之作辜负,已约成焉,明而了之可以矣。此需明孤单引申出孤负(辜负)、卑贱。
这里孤负互文,恩德对举,犹今背弃恩德。故知侯王自谦不管取义孤负,还是卑贱,义悉克通。刘备曾在新野拜见诸葛亮时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力,欲信义于天下”④之孤,作“孤负恩德〔之人)”、“卑贱(之人)即都通。可证。
(二)寡。《说文》:“少也”。段注:“引申之,凡保然单独皆曰寡。老而无夫倮然单独,所以孟子日:“老而无夫曰寡”。(《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论语·为政》:“则寡尤”,皇疏:“少也”,亦可证。少与不足义通,谦从而取义。而用以表谦时则常以寡字组的形式出现。如《礼记·坊记》:“自称其君日寡君”注:“寡君,犹言少德之君,言之谦。”连类而及成寡人。《礼记·曲礼》:“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注:“寡人,谦也。”寡君、寡人等构,实为寡德之君、寡德之人动宾定语的省称.。古代侯王十分注重以仁德礼义施教,所以对下臣群僚要用自谦词。孤引申的结果具有孤负(辜负)义,而寡则与不足旁通。孤负(辜负)、不足,正好用以表述德行方面的阙憾。所以二词连言后还可以表谦。《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人君之谦称也。”是亦为同。如有折异的话,我以为孤如前述尚引申出‘卑贱,义(此与作自谦无害)。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古文《尚书·商书》中伊尹三次使用“联”自称。列举如下:
1)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毫。(《尚书·伊训》)
2)钦厥止,率乃祖枚行,惟朕以泽,万世有辞。(《尚书·太甲上》)
3)朕承王之休无歝(《尚书·太甲中》)
简而言之呢,就是“寡人”“寡君”“孤”是谦辞,“寡人”“孤”是自谦词,“孤”是对自己君王的谦辞,区别在于说话人主体的不同。
“朕”在三代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吾”、“余”,只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将“朕”作为皇帝指称自己的第一人称代词,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一般人是不能用的。

寡人是秦朝以前的,孤人是三国的,朕是统一天下以后

朕是我的意思。但是皇帝专用词。
孤家寡人也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意思。
孤家寡人是皇帝很少用。感慨之词。

都是皇帝的自称。在不同的朝代有比较时兴的一种

孤人,寡人、朕的称谓有什么区别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发现我们在看不同时代电视剧的时候,皇帝的自称都是不同是,有自称“孤”的,有自称“朕”的,有自称“寡人”的,那么这些称呼又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前,君王都自称寡人;秦始皇统一六国称皇帝后,开始使用朕作为自称。
  朕,读作zhèn,汉字字义为:我,我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此外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及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古代君主也自称朕。另一含义为征兆,迹象:~兆。
  详细解释
  1.缝隙
  舟之缝理曰朕。——戴震《考工记图·函人注》
  视其朕,欲其直也。——《周礼·考工记》
  2.征兆;先兆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
  变化之朕焉。——《鬼谷子》。
  3.又如:朕兆(征兆;预兆);朕垠(征兆,迹象);朕迹(征兆;痕迹)
  1.我。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 [I,my]
  朕,我也。——《说文》
  朕,我也。——《尔雅》
  汝能庸命巽朕位。——《书·尧典》
  无废朕命。——《诗·大雅·韩奕》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古者尊卑共称朕。——蔡邕《独断》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楚辞·离骚》。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
  2.又如:朕皇考(我的已故父亲的名字)
  3.皇帝的自称。秦灭六国以后,天子始自称朕
  朕宽东顾,尔无西归。――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朕位几不保。——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朕非约耳。——《明史》
  4.又
  朕今病久。
  朕不自谨惜。
  使朕能出御便殿。
  5.又如:朕躬(我,我身。多用于天子自称);朕违(帝王称自己的过错)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两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补充解释
  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
  《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也有传闻说:“朕”通“政”。“政”乃秦王自称。后改为朕。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词语

  读音
  “维舟试望故国”指出,上古汉语中君侯的名词含有*ko-/*kw-的头音。他认为,上古帝王诸侯的自称孤(*kua)、寡(*koa)人、不谷(*kok),或许也是因为其音与“君(上古音kwun)”近似。

  释义
  1、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2、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3、“寡人”还戏指孤单无伴的人。如:“他没结婚也没女朋友,至今仍是‘孤家寡人’一个。”

  发展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典故
  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1] 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