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八字还没一撇的出处

"八字还没一撇"的来历

作者&投稿:市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意思就是:朱子他老人家在《与刘子澄书》中说到,圣贤们已经是一个八字打开了,即一撇再一撇(捺),而普通人还没有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根据这看现在的‘八字不见两撇’这个谚语,应该是从这里开始引用的。凡是事情还没摸着头脑端绪的,(我们)就叫做‘八字还不见两撇’
明白了不???

解释: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出处:
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意思就是:朱子他老人家在《与刘子澄书》中说到,圣贤们已经是一个八字打开了,即一撇再一撇(捺),而普通人还没有自己领悟。根据这看现在的‘八字不见两撇’这个谚语,应该是从这里开始引用的。凡是事情还没摸着头脑端绪的,就叫做‘八字还不见两撇’

这是广东人常说的一句话,应该是”十划都(无)没有一撇,“ 意思是离开事情的完成阶段还远。

事情尚未有头绪时,为何叫做“八字还没一撇”?

【1】《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决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地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现时,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没门路可走”(意思是没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于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俗语也是向前发展的,其含意也是在变化的,“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不沾边的代词了。 】
【2】后作“八字还没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
【3】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还没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
【4】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5】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
它由来是有一个典故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江西婺源人,18岁登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在哲学思想上,他发展了程颐、程颢的学说,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他的学术著作很多,后人辑有《朱子大全》一书。朱熹主张恢复三代之治,愿周孔之道常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等。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决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地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现时,我们常说的“没门儿”(意思是不可能)、“没门路可走”(意思是没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于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俗语也是向前发展的,其含意也是在变化的,“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边的代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