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未尝的文言文例句

作者&投稿:台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 "有以" 例句

有以

1. 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记·田儋列传》:“[ 横 ]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 高帝 。 高帝 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 晋 潘岳 《西征赋》:“岂虚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 唐 白居易 《黑龙饮渭赋》:“或隐或见,时行时止,顺冬夏而无乖,应昏明而有以。”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武林》:“ 武林山 出 武林 水, 灵隐 后山毋乃是此山,亦复用此名,细考其来真有以。”

2. 犹有为。有所作为。《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王弼 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 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宋 叶适 《安集两淮申省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严复 《原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2. 文言文例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古文中含有比的例句及其意思有哪些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

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

相当。《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4. 含有"及"字的文言文句子 最好每种意思都有例句

◎ 及jí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provide]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词性变化

◎ 及jí

〈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jí

<;连>

(1) 和,与 [and]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 及jí

〈副〉

(1) [how]——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also]——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very]——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 及Jí

〈名〉

5. 文言文中有关“属”例句及释意

发音有两种。

zhǔ

1. 继续;联接。

例:汉王充《论衡•说日》:「临大泽之滨,望四边之地与天属,其实不属,远若属矣。」

2. 注入;斟酒相劝。

例: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饮。」

3. 注目;专注。

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俯瞰激电,傍属奔星。」

4. 委托;嘱咐。

例:《左传•隐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

5. 依托;寄托。

例:《楚辞•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6. 推托;委弃。例词:「属疾」、「属国」。

7. 满足。例词:「属厌」。

8. 佩带;带。

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9. 接触。

例:宋张载《正蒙•大心》:「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

10. 聚集;会合。

例:宋林逋《玉梁峡口怀朱严从事》诗:「鲈鱼斫鲙松醪酒,曾属骚人两日吟。」

11. 撰写;纂辑。

例: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口不能吐片奇,笔不能属半句。」

12. 正,恰。

例:唐杜甫《王录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诗:「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13. 刚,新近。

例:《史记•留侯世家》:「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14. 适逢。

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先夫人弃背之时,属世荒馑,家涂空迫。」

15. 量词。特指成套的铠甲。

例:《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16. 通「欘」

例:《墨子•备穴》:「为垒,卫穴四十。属四。」

shǔ

1. 种类。

例:《易·说卦》:「艮为山……为黔喙之属。」

2. 特指牲类。

例: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臣闻人主有事于苑囿唯西郊,顺时讲武以杀属助祭,尽孝敬之道也。」

3. 亲属。

例:《孟子•离娄下》:「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

4. 侪辈。指同一类人。

例:《韩非子•诡使》:「今死事之孤饥饿于道路,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

5. 官属;部属。

例:《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

6. 归属;隶属。

例:《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7. 系;是。

例:查明属实。

8.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

例:唐张读《宣室志》卷四:「少仪讯其生年,其父曰:‘属龙。’」

9. 古代行政区划。

例:《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

10.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6. 文言文中有关“属”例句及释意

文言实词“属”的用法

读音一:shǔ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曹刿论战》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琵琶行》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⑤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

读音二:zhǔ

①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 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 《张衡传》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 以兵属蒙恬.《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

⑥表巧合.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又要谋反呢?

7. 求一些文言文的翻译例句.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

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8. 一道文言文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今意思

我查了下原文,原文是:“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这句话出自相如对秦王说的话里,意思就是说 秦朝自从缪公这个皇帝下来,一共有20多个皇帝,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怕又被你欺骗了而让我辜负了赵国,所以就先叫人带着这玩意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赵国了. .后面的不翻.呵呵 我联系上下文得到的这个意思,显然是说秦朝皇帝没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坚就在这里做副词, 明就是做动词,表示遵守,遵从的意思.明约束就是按照盟约办事 的这个意思. 约束就是指盟约了,是一个动词做名词的用法. 而约束的今义是指:被某物所制约,限制。



文言文中“未尝”的的意思是什么?
答:”宋·苏轼《超然台记》:“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的解释是什么?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文言文是说,“我们所知道的他,包括他所有的经历,从来没有过这种举动。真让人不可思议。”这是在解证一个人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未尝”是双重否定,不是。不曾之意。

故……,未尝是什么文言文
答: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出自《史记·屈原列传》。意思是人遇到穷窘困厄的处境,就会追思本原,到了劳苦困顿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叫爹娘的。《史记·屈原列传》记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

人未尝求己 文言文求翻译
答:(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有人尝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注:簇箔,养蚕用的...

未尝一遇文言文翻译
答:”对 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武略,武功.〕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译文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

文言文中 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的意思
答:余,就是我。未尝,就是不曾,未曾。客,古代指宾客,幕僚。全句意思是,我不曾不在,幕僚也不曾不跟从。说白了,就是我每次都在场,幕僚们也每次都跟从着我。

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求这句文言文的翻译
答: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 (译文)有人非议他的短处,他也从不反击,表情上显出自己不足的样子,非议之声也逐渐穷尽。此文出处:《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性谦恭笃慎,宫府小吏,呼召对问,皆为抗礼。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

翻译两句文言文 急!!!第一个 卿恬于进取 未尝干朝政以私 故不次用...
答:选段: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译文:前一日,有官吏来报,正好碰到苏易简在房间中,他缓缓地对官吏说:”有没有听到皇帝私下地讲话?“入宫谢恩后,宋仁宗说:“爱卿在官场上不屑于钻营...

文言文中“未尝”的的意思是什么?
答:文言文中“未尝”的的意思是尚未,从未。未尝的意思:1、未曾:终夜~合眼。2、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这~不是一个好建议。你的办法固然很好,但是也~没有缺点。拼音:[ wèi cháng ]引证解释: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文言文翻译 刘氏有疾,责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翻译成...
答:译文: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