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代升天行》原文与赏析
鲍 照
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
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倦见物兴衰,骤睹俗屯平,
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
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
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
五图发金记,九籥隐丹经。
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
冠霞登采阁,解玉饮椒庭。
暂游越万里,少别数千龄。
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
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我国南朝宋著名文学家,曾被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以“俊逸”称之。
他出身于寒族家庭。“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他的先辈曾任关中地区的主管官吏,他刚刚成年就在京城做官。不过他的官职不高,曾任侍郎、太学博士、中书舍人、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项参军。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被乱兵所杀。由于他是“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诗人,比较接近下层人民,因此,他的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意。不同于同时代的一般贵族文人的故弄玄言和沉溺山水。“倦见物兴衰,骤睹俗屯平,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他厌烦地看到事物的兴衰,目睹世俗生活的变迁,变化那么快,快得像翻掌,变化那么大,“朝荣夕毙”。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体验到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厌”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也为后文作了铺垫,道出他“入远岳”,“事仙灵”的原由。“何当与汝曹,啄腐共吞腥?”这一强劲的反问,抒写出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他决不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共吞腐腥的决心,鲍照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不愧为南朝文坛的颓靡之风中“颇自振拔”的杰出诗人。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才士,不甘心屈从于当时的门阀制度而要争取政治上的地位。但他在士族豪门的压抑下,在政治上一直是不得志的。他一生中备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抑和迫害。这种境遇给予他的 *** ,也使他产生了宿命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采取了明哲保身,消极退隐的态度。“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正是他的消极避世,求仙学道的颓废态度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他寒族士人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他不能有别的选择。
在诗的表现形式方面、鲍照和谢灵运、颜延之的过于雕琢华辞,堆砌故实,走着不同的道路。他从民歌吸取营养,丰富了诗歌语言,发展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升天行》本是乐府歌辞。他借旧题以寄托新意,这不同于陆机的拟乐府,完全是模仿。他的诗融进民歌的风格,创造了生动活泼而又精练新颖的语言。“五图发金记,九籥隐丹经。”他阅读了许多经书。“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冠霞登采阁,解玉饮椒庭。“饿了,以风充饥;累了,靠着青松休息。驾着白云任意在天上驰骋飞行。以绚丽的云霞为冠,登上五彩光辉的楼阁。渴了,解下玉带畅饮芬芳的椒露。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拜师求道,和朋友一起事奉仙灵的妙境,极富浪漫色彩。“暂游越万里,少别数千龄。”一会儿工夫,越过千里之远;相别不久,尘世间却过了上千年。这里融进了民歌中的神话色彩。“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虽是典故,但无堆砌之感。使读者想到萧史教妻弄玉吹箫,引来凤凰,又从凤台随凤凰飞去的美好故事,听到他悠美的箫声。感到求仙的生活无比美妙动人。他在诗歌发展史上,堪称“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光鞭”的重要诗人。
《诗词曲赋文·代升天行》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代升天行》原文与赏析 鲍 照 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倦见物兴衰,骤睹俗屯平,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五图发金记,九籥隐丹经。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冠霞登采阁,解玉饮椒庭。暂游越...
《诗词曲赋文·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原文与赏析
此时李白已年过三十而将届四十,“三十而立”,而他在立业上却还是一片空白;“四十而不惑”,他却充满了疑惑——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而自己却依然布衣;眼见得许多 *** 之徒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而有志有识之士却进阶无门,枉自嗟叹——他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便只好到佛门寻求...
《诗词曲赋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与赏析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玄奘法师为求真经,历经千辛万苦,远赴印度,最终取得三藏要文657部,带回中国,译为汉文,极大地丰富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些佛经的翻译,使得圣教得以完整,为苍生带来福祉,消除罪孽,使人心转向正道。文章还阐述了唐太宗对佛教的基本态度,虽然他认为佛教为虚术,可能导致...
《诗词曲赋文·春日闲居》原文与赏析
人间何物度朝昏,懒性新来更厌喧。除却趺坐惟饮酒,才闻呵殿便关门。虚窗月上摹松影,尘榻僧来印衲痕。独有盆梅嫌寂寞,故舒丹蕊照清樽。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里的闲适生活。首联直接刻画了一个性格疏懒,厌弃尘嚣的文人形象。诗人闭门谢客,日常除了打坐就是饮酒,甚至在官员的喧嚣行列经过时也...
《诗词曲赋文·世间日月明》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世间日月明》原文与赏析 王梵志 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贵者乘车马,贱者膊担行。富者前身种,贫者悭贪生。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荣。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本诗原见于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卷中》(伯三二一一)。它以平实质仆、浅切通俗的语言,生动...
《诗词曲赋文·贯休应梦罗汉画歌》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贯休应梦罗汉画歌》原文与赏析 欧阳炯 西岳高僧名贯休,高情峭拔陵清秋, 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 时帧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忽然梦里见真仪,脱下袈裟点神笔。 高握节腕当空掷,窸窣毫端任狂逸。 逡巡便是两三躯,不似画工虚费日。 怪石...
《诗词曲赋文·梵天画赞》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梵天画赞》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梵天尚实,厥乘孔雀。鸡知时语,铃戒沉浊。皜身黄衣,于净无著。乃持赤幡,归趣正觉。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看了印度传过来的一些佛教画像的感受。随着佛教的逐渐流传,一些有关佛教的绘画、塑像也出现了。此诗就是王安石感慨于梵天画而作。作者认为一切形式...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答谢中书书》原文与赏析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著名的道教学者。...
《诗词曲赋文·寻隐者不遇》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寻隐者不遇》原文与赏析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的作者一般都作贾岛,但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卷二二八又署名孙革,题作《访羊尊师》,文字亦略有不同。昔人有言“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
《诗词曲赋文·寻陆鸿渐不遇》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寻陆鸿渐不遇》原文与赏析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这是一首题写友人乔迁,过访不遇之作。陆鸿渐,名羽,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又号竟陵子。终身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