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查询

不知所终是何意·出自于哪?

知一不知二是何意·出自于哪?

作者&投稿:戚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喻对待隐患要随时警觉,不能因较小的危险排除了而掉以轻心。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若石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若石帅其人书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燎辉,宵则振铎以望;植棘树,墉坎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驱逐麋来,止其室之隈,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驱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驱人立而爪之,毙。君子谓若石知一而不知二,宜其及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北边,有只老虎常常蹲在那里偷看他家的篱笆。若石带着家里人白天黑夜警戒,太阳出来敲铜钲,太阳下山点火把,夜间就摇动大铃守望,他还种植棘刺树,在山谷边筑墙挖沟防守。一年过去了,老虎一无所获。有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十分高兴,以为老虎死了,再没有危害自己的东西了。于是放松了射兽的弩机,撤除了防兽的设备,墙壁倒了不修筑,篱笆坏了也不去修理。没有多久,有只追逐麋鹿来这里,到了他房子的转弯处,听到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咬吃。若石不知道它是,呵斥它它也不逃,就用土块掷它。像人一样站起来,用爪子抓若石,最后把他抓死了。
若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遭到祸害就不足为奇了!

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何意·出自于哪?

“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分析问题。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刘邦消灭了各地的势力后,统一了中国,建立汉朝,于是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刘邦说:“你们大家不要隐晦,请坦白地说,为何我能胜利,项羽为什么失败呢?”有高起、王陵两个大臣说:“您为人傲慢又常常侮辱人,而项羽却对部下仁厚爱恤。然而,您对部下中不论是谁攻占了城、地,您就让他统管他占领的地方,因此人们愿意为此而努力。而项羽妒贤忌能,有功的人他忌狠,有才能的人他猜疑,战胜时他不给人记功,占领了城池他不让人自行管理,因此失去人心,因此您才能战胜他啊!”刘邦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国家、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信任他们,因此我能一统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是杰出人才。他却不信任,因此他被我战胜!”

“一问三不知”原意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现在则用它形容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了解。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
春秋时期,有一年,晋国大夫荀瑶带领军队攻打郑国。他把兵马驻扎在桐丘这个地方。郑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根本不是大国的对手,国君急忙派大夫驷弘到齐国去请求救援。齐国答应出兵援助郑国,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出征。
陈成子率领的齐国军队顺利地到达濮水岸。不幸的是,正赶上天下大雨,士卒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
“晋国的兵马就在眼前,我们郑国君臣盼望齐军早一点到达,以解困厄。如果现在被大雨阻拦住,可能会来不及解救郑国了……”
陈成子也焦急万分,他身披斗篷,拄着兵戈,站在山坡上指挥过河。战马看到河水吓得嘶叫,他便用鞭子狠抽,硬逼着它们渡过了濮水。齐军顺利地到达对岸,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担心,便与左右部将商量说:
“陈成子新近操持齐国朝政,国内百姓都非常拥护他,兵士也愿意替他拼搏,瞧他的军队那样整齐,可能我们不是他的对手啊!”
他的部将也赞成他的看法,纷纷主张撤兵。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了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
“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完全是为了替你报仇,陈国被灭亡是郑国的罪过,而陈成子家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可能也会为此忧愁吧?可是现在陈成子却恩将仇报,率军来攻打我们,太不知好歹了。如果陈成子认为陈国的灭亡是无所谓的事情,那么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这一番话,知道这是荀瑶编造的谎言,愤怒地说:
“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荀瑶这样的人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使者走后,荀文子向陈成子禀报说:
“有一个刚从晋军营里跑出来的人说,晋军准备调动一千辆兵车袭击我们的营门,要全部消灭齐军,你快拿主意啊……”
陈成子严肃地告诉他:“我出发之前国君就嘱咐过我:‘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兵马’。即使晋国出动两千辆兵车,我也不能避开它而不与他拼搏。我真没有想到,你刚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向国君禀报。”
荀文子又羞又愧,后悔地说:“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这三项都要考虑成熟才能向上报告。而我在对这三个方面全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妄加非议,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国外,都是因为我不懂策略呀……”
几天以后晋军撤兵了,陈成子也班师回国了。

未始知味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知味是根据食物的品尝而判定其好坏,不知味者是根据主观的概念而评定,世界上尚有多少并不知味的主观唯心者。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这段话意思是说:楚国有一个人烹煮了一只猴子,...

伯乐一顾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释义】比喻受到重要人物或专家的赏识与肯定。【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春秋时期,伯乐以善长相马而闻名。有一天,有个人拉了一匹骏马到市场上去卖,心想卖上个好价钱。没想到那些买马的人不但没买,甚至连过来看的人都很少。卖马的人心里纳闷,不知是什么原因,但他想,第二天总会有人...

”青梅煮酒”出自何处?是何意思?
答: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小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蔑称。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

相顾失色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后晋皇帝石敬塘在称帝前是后唐大将,有一次他率军攻打代北,军中突然发生了哗变,石敬塘一时搞不清原因,不知是该调查还是等事态明了。下属段希尧建议他应迅速平息这场骚乱,否则任其蔓延开来后果会不堪设想,石敬塘听从了段希尧的建议,下令把骚乱的头目处死,这场哗变就平息了。第二年,石敬塘想在太原...

东郭先生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狼诡辩说:“老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允许我申诉,愿您能耐心地听一下。一开始,他救我的时候,用绳子捆住我的腿脚,把我塞在口袋里面,又压了很多书,让我弯曲着身子,连气也不能出。而且又向赵简子编造了一套谎言,意思是想把我憋在口袋里,他独享其利。您看,这种人怎么不该吃呢!...

不患人知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真实的意思
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患:忧虑,担心;人:指别人;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之:助词,无意。出自春秋末期鲁国孔子所著《论语·学而》,原文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这件事惹怒了欧阳修。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破禁令,连夜写了《与高司谏书》,讥刺高若讷“怕丢了乌纱帽而不辨是非”,质问他:“还有什么面目再见众人,再称谏官,真是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与高司谏书》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剥开了那些趋炎附势、阿谀逢迎者的丑恶嘴脸,势必会遭到他们的报复。

图穷匕见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第二年,燕国就被秦灭亡了。这个典故,在最早的时候,是属褒义;后来经过演变,成了贬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形迹败露,真相和本意就完全暴露出来。陈毅将军曾在《为苏南摩擦答某君》一诗中,精辟地引用了该典故: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充分揭露了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的反共用心。

一丝不苟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张静斋摇头道:“这万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

予取予求是何意·出自于哪?
答: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天下没有鹬蚌兼得之美事,有付出才有收获。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申侯,因为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楚文王,楚文王非常宠信他。但他却是一个专爱贪利而永不知足的人,楚国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